北京人文书法学院24级理论课程:『李子晨』老师讲授《中国书法简史》『王博哲』老师讲授《碑帖学基础》
李子晨老师讲授:《中国书法简史》
李子晨
1995年生于江苏徐州。
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,导师为陈忠康先生。
本科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书法系,授业于祁小春诸师。
曾于2023学年获得中国艺术学院学院奖学金一等奖。
毕业创作被评为中国艺术研究院2024届“优秀毕业作品”。
2015年曾入“书学之路”首届全国大学生展。
教师作品:
授课结语:
白驹过隙,日光荏苒,不知不觉间李子晨老师的《中国的书法简史》课程即将结束。
感谢李老师为期两周的传道授业,帮我们推开了“书法世界的大门”,带领我们领略了书法的历史长河,走进更加深层的“书法世界”。
在李老师的带领下,我们看到了甲骨文的古朴神秘、篆书的规整庄重、隶书的舒展大气、楷书的严谨端庄、行书的流畅自然、和草书的奔放洒脱。每一种书体都像是一颗璀璨的星星,照亮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之路。
通过这门课程,我不仅学会了欣赏书法之美,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古人伟大的创造力。书法,不仅仅是纸上的笔墨,而是承载着历史、情感和智慧的艺术瑰宝。
在未来的日子里,我们会继续探索书法的奥秘,努力提升我们的书法水平。将书法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,让更多的人领略到它的魅力。也感谢李老师的教导,感谢学院的为我们创造的优良的学习环境与配置,相信我们带着对书法的热爱,走向更美好的明天。
甲辰之秋李金宇记
授课剪影:
王博哲老师讲授:《碑帖学基础》
王博哲
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博士研究生,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专任书法教师。北京人文大学特聘教师。
幼承庭训,自幼背诵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系辞》、《老子》、《诗经》、《金刚经》、《广雅疏证》等典籍及唐宋诗词数千首等等,至今记诵逾三十余万言。
硕士期间获国家奖学金。
论文《乾嘉隶书观念的转变对碑学思想的促进》 发表于《书法》期刊;
《隶变视角下<武威仪礼汉简>与<熹平石经>文字比较刍议》发表于《西泠印丛》。
论文入选“2018 中国文字•书法论坛”;
第二届“中国书法•中原论坛”;
第五届“张芝奖”书法论坛等学术研讨会。
参与内蒙古自治区省级课题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<锦绣中华>光影沉浸式互动体验路径研究》。
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,论文《翁方纲碑帖鉴赏探赜》并入选“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
授课结语:
在书法艺术的浩瀚星空中,碑帖学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,散发着无尽的魅力与智慧。而我们何其有幸,在王博哲老师的引领下,踏上了这段充满诗意与挑战的碑帖学之旅。
碑帖学作为书法研究的重要领域,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艺术价值。
王老师,宛如一位智慧的领航者,以其渊博的学识和对碑帖学的深刻感悟,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书法艺术宝库的大门。他手持粉笔,在黑板上勾勒出古老碑刻的神韵,仿佛带领我们穿越时空,与历代书法大家对话。每一个笔画的讲解,都如同一首优美的诗篇,让我们沉醉其中。
在老师的课堂上,碑帖不再是冰冷的石刻与拓本,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。他娓娓道来每一块碑石背后的历史沧桑,每一本字帖所承载的文化底蕴。老师用他的才情与热情,点燃了我们对碑帖学的热爱之火。
碑帖承载着历代书法大家的艺术精髓和时代风貌。碑刻通常具有雄浑大气、古朴庄重的特点,学习碑帖学基础,首先要了解碑帖的历史发展脉络。从先秦的金文石刻到秦汉的篆隶碑刻,再到魏晋南北朝的书法高峰以及唐宋元明清的持续发展,每个时期的碑帖都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书法审美取向。其次,要掌握碑帖的鉴别方法。从纸张质地、墨色变化、字体风格、钤印等方面综合判断碑帖的真伪和年代。再者,临摹碑帖是提升书法水平的关键。通过对经典碑帖的反复临摹,体会古人的用笔技巧、结构布局和神韵气质。
在老师的带领下,我们不仅学习了碑帖学的技巧,更领悟了书法艺术的真谛。它是一种表达自我的方式,是对生活的感悟与赞美。我们将带着这份宝贵的财富,在书法的道路上不断前行,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。
甲辰秋月金宇记
授课剪影:
结课作业:
- 上一篇:北京人文书法学院22、23级理论课程:『王博哲』老师讲授《中 [2024/9/27]
- 下一篇:“青春的淬炼 | 梦想的启航”北京人文书法学院2024级新生 [2024/9/1]